苔花向阳生 寸心报春晖
作者:蔡欣彤,指导教师:米敏铮
深秋的图书馆总是氤氲着桂花香,当我点开学校网站里“国家励志奖学金拟获得者公示”的链接时,指尖的颤抖让手机险些滑落。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,恍惚间又听见父亲在病床前的嘱咐:“丫头,咱们人穷志不短。”这句话,伴着国家资助政策的暖流,浇灌出一朵倔强生长的苔花。
一、裂缝里的星光
2023年冬天,父亲重症住院的消息像块寒冰砸碎了整个家庭。我永远记得那个飘雪的周末,攥着医院缴费单站在住院部走廊,看着催款通知单上的数字在眼前虚化成重影。辅导员米老师连夜送来《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指南》,扉页上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”的红字,在节能灯管下泛着温暖的光晕。
在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窗口,工作人员指着《诚信借贷承诺书》讲解:“按时还款不仅关乎个人征信,更是对后来者的责任。“母亲用长满老茧的手替我按下红手印,鲜红的印泥如同时代盖在奋斗者身上的勋章。那个冬天,我带着八千元助学贷款和“特困生绿色通道”的通行证走进大学,背包里除了录取通知书,还有半块母亲偷偷塞进来的桃酥——那是我们母女心照不宣的约定。
二、向阳生长的力量
“雨露计划”的助学金到账那天,我在勤工助学岗的收银台前反复核对金额。每月600元的资助,让我能在食堂多加一份荤菜,给父亲多寄两盒降压药。党的二十大报告里“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”的论述,化作图书馆里翻动的书页,实验室里记录的数据,深夜走廊背诵单词的呢喃。
记得在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》课上读到曾子杀彘的故事时,我正在整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计划表。古人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的诚信观,与当代“信用社会”建设的要求在时空里奇妙共鸣。当我把第一笔勤工俭学所得存入还款账户时,手机银行弹出的“信用积分+10”提示,仿佛听见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落下的清音。
三、光的折射与传承
在颁奖仪式上,校长说:“这些资助承载了国家的深厚期望,希望同学们珍惜这份信任。”这句话让我思考:受助不仅是一种权利,更是一份责任。
大二寒假期间,我主动加入县学生资助宣传志愿者队伍。烈日下,我们走村入户,向准大学生讲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。记得在柳树沟村,有个叫小芳的女生怯生生地问:“学姐,贷款真的要还吗?”我拿出自己的还款计划表给她看:“当然要还,诚信是做人的根本。国家在我们困难时伸出援手,我们更要守信履约。”在资助政策宣讲会上,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:“从高中到大学,我累计获得各类资助2.8万元,这些钱不仅让我完成学业,更教会我诚信与感恩的真谛。”这些数字链条,串起从“受助者”到“助人者”的蜕变轨迹,印证着二十届三中全会“健全困难学生全程帮扶机制”的战略部署。
四、万千苔花报春晖
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后,我主动申请成为学校资助政策宣传团成员。在宣讲会上,我总会分享自己的故事:“资助政策有三重意义——经济上解困,精神上励志,道德上树信。”
印象最深的是去年资助诚信教育月中,一位学弟怯生生地问我:“学姐,接受资助会不会很丢人?”我给他看手机里保存的照片:父亲康复后开的小杂货铺,母亲参加社区编织培训的作品,我带领团队获得的奖状。“你看,接受帮助不丢人,浪费这份心意才可惜。重要的是记住‘受施慎勿忘’的古训,用行动回报社会。”
“真正的感恩,是把接收到的光变成新的光源。”我在“诚信驿站”无人超市的留言本写下这句话时,货架上商品依然整齐,零钱箱里的硬币叮当作响。这个由受助学生自主运营的公益项目,连续三年保持100%的货款相符率,成为校园诚信教育的活教材。那些在资助政策呵护下抽枝展叶的生命,正在用诚信反哺社会,以感恩传递温暖。国家资助政策如春风化雨,滋润了无数像我这样的寒门学子。而我们要做的,是成长为能够遮风挡雨的大树,让更多幼苗在树下茁壮成长。因为真正的感恩,不在于言辞的华丽,而在于将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,让“诚信”与“感恩”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,长成一片森林。
结语:
站在毕业季的十字路口,我郑重签下“基层就业学费补偿”申请表。国家资助体系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组,从助学贷款到励志奖学金,从特困补助到就业支持,每个环节都涌动着制度的温度。正如我在思想汇报中写的那样:“苔花不必自惭微小,因为我们生长的土地叫中国;寸心虽小,亦当以诚信立身,以感恩报国。”这或许就是对“守诚信之本,怀感恩之心”最生动的诠释——当万千苔花向着太阳生长,便是新时代最美的春光。
愿每个奋斗的青春都能与时代共鸣,让诚信之根深扎大地,令感恩之花开满山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