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应急救护技术》是以挽救患者生命、提高抢救成功率、促进患者康复、减少伤残率、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,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、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。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,在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,以期为《应急救护技术》教学提供参考。
一、加强护理专业课教师职业素养
教师的思想道德、人文素养和行为模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使命,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,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学的始终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二、进行课程改革,融入思政教育
根据《应急救护技术》教学内容和护生特点,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,如讨论法、情景模拟法、任务驱动法、小组合作探究、角色扮演等。
在课前通过设置情景,引入在社会中及医院发生的案例,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,并进行思考。如在院前急救部分,采用讨论法,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问题,当发现有人突然晕倒在地,你会怎么做?默默围观?悄悄离开?拨打120?还是立即施救?讨论后,教师指出大多数急症发生时都在医院以外,而猝死患者最佳的抢救时间是最初的“黄金4分钟”,作为医学生如果能及时伸出援手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。部分学生想救,但是不敢救。教师指出通过努力地学习,掌握了技能,你就能救,而且成功地救。
在课中,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,让学生扮演“护士”和“患者”,模拟临床中的案例,如患者在吃饭时突然发生呼吸道异物梗阻了,此时你在现场,如何采取正确的急救方法,并在班级同学面前进行演示。教师总结,紧急情况突然出现,要站在患者立场,“急患者之所急”。同时让护生体会到专业技能过硬的重要性。如果急救基本技能手法错误,不仅无法挽救病人的生命,而且会使患者出现剑突骨折等并发症。
在课后,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任务布置作业,如在给病人使用止血带止血时,发生肢体坏死的原因是什么?让学生查阅资料,进行课堂知识的延伸。让学生在课后讨论区域进行话题的讨论。引导护生知道临床工作无小事,要养成扎实严谨的工作态度。
同时优化考核方式,增设过程考核分数。注重知识、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。
师者,传道,授业,解惑也。作为一名高校专业课教师,不仅要“授之以鱼”,更要“授之以渔”。在教学中,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,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。重视课堂以外社会课堂的开发,让学生急救社团积极下社区进行多渠道、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,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,增强社会感,使命感。